这种效应是1971年开发的。在两块具有氧化铟锡(ITO)透明电极的玻璃基板上,涂复称为取向层的聚合物薄膜,如聚酰亚胺(PI)。然而,用绒布沿一定方向摩擦,使在取向层表面形成方向一致的微细沟槽。在保证两块玻璃基板上取向层沟槽方向正交条件下,密封成一个盒,盒间隙一般控制在几个微米,如7um。盒留有一个小口灌液晶作,一般用抽真空注的办法灌入正性向列型液晶。然后,用堵口胶把口密封,在液晶盒的玻璃基板外表面上粘贴上线偏振片,使起偏振片的透光轴与该玻片上取向层摩擦方向一致或垂直。起偏振片与检偏振片的透光轴相互正交或平行。
与取向层表面接触的液晶分子由于物理作用将沿沟槽排列,在无电场作用时由于上下取向层沟槽方向正交,使液晶分子排列从上到下扭曲90°,当有电场作用时,由于是正性液晶,电场力使液晶分子沿电场方向排列。显然,只有当电场足够强时(大于阀值场强),电场力克服液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(弹性形变力),首先是中心层面的分子沿电场取向(垂直上下基板排列),随着电场增强,从中心层逐步扩展到上下基板,最后,除取向层接触面上的液晶分子仍沿沟槽排列外,所有分子都与基垂直排列。这样,在断(OFF)态(无电场作用),当入射光通过起偏振片变为线偏振光,再通过液晶层时,由于液晶的旋光性使线偏振光也随液晶分子旋转90°。如果检偏振片的透光轴与起偏振片的透光轴平行粘贴,就无光输出呈暗态。在能(ON)态(有电场作用),由于液晶分子垂直基板排列,偏振光通过液层时方向不改变。因而可通过检偏振片的透光轴正交粘贴,则可实现白底写、黑字的显示。这种在电场作用下,使液晶分子从原来平行基板扭曲排列(扭转90°)的方式转变为垂直基板排列的方式,从而改变其光学性能的现象称为扭曲效应。